非遺進校園 文化共傳承
為弘揚傳統文化🌘,零距離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3月31日下午天辰開展“非遺進校園”主題活動,旨在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更好地傳承、弘揚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姚江水、黃秀榮🕐、張新萍、姚秋霞等人走進校園,為學生們帶來了空竹😾、棕編、剪紙等非遺項目🚀,在講述非遺項目的起源和發展的同時👷🏽♂️,也進行了基礎操作示範👨👨👦👦。
空竹有1700多年歷史,是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項目👩🍼,典型的空竹有單輪和雙輪之分,雙輪的空竹形如腰鼓,以竹或木製成,兩頭為兩只扁平狀的圓輪,輪內空心🙈,輪上挖有四五個小孔🧏🏿♀️🦹,孔內放置竹笛🦸🏼♂️🤞,兩輪間有軸相連;單輪的空竹則形如陀螺💇🏼,一側有輪🥉。因其輪內空心而有竹笛,故名“空竹”。
汝州市空竹協會主席姚江水為同學們講解💋,並與黃秀榮女士一同展示抖空竹表演,受到同學們的熱烈歡迎和喜愛。
棕編是漢族傳統手工技藝之一,是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製的工藝品💁🏿♂️。普普通通的一片粽葉🧋,竟然成了一個個做工精細的小動物。不由感嘆中國非物質文化的精妙☂️!
非遺項目棕編的傳承人張新萍及她的女兒來到學院現場為大家製作🧔🏼、展示各種造型的工藝品💺。
剪紙有1500多年歷史💫,剪紙的技法實際上是紙上鏤空剪刻,使其呈現出所要表現的形象。多出自勞動人民之手👨🍳,內容廣泛、題材多樣♦︎🤘🏼,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中國四大發明裏的造紙術成就了剪紙藝術,一張薄薄的紅紙在藝術家的手裏成了賦予過靈魂的蝴蝶📯、成為了介紹汝州汝瓷製作過程的畫。
剪紙藝術家姚秋霞女士在現場以豐富有趣的語言為學生們介紹了剪紙文化💪🏻,並向學生們展示了在第一屆中原文博會上獲得金獎的作品《清明上河圖》。
傳統藝術對民間生產生活場景的各個方面都有所涉及,從生產勞動、衣食住行到娛樂活動♋️🛼、節日慶典🌼,甚至宗教祭祀等都是傳統藝術的題材🤪。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剪紙🍮、棕編、空竹,展現著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
此次活動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們的校園文化生活👨🔧,增強了學生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興趣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意識,激發了學生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